一、道義、良知、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吹竭@些就煩。意思不理解還難做。。
道義:1.道義,顧名思義,就是道德和正義的意思,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用來維系和調整人與人關系的準則。
2.君子的本質正在于道義,遵從道義的別人尊重,喪失道義的別人輕視,因為講道義而光榮,背信棄義而恥辱大概就是這么個意識~
良知:第一層意義: [conscience]∶天賦的道德理念
良知之道[1]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與俱來的、天賦的道德意識,人人俱有,是道的本體。道德修養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說:“五臟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內在生理環境,善與惡只不過是五臟健康與否的體現?!?/p>
第二層意義:良知直指良識,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遺訓“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質中的內在修養,專業技術是素質中的質量,惟精惟一是技術學習和做事的質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學。月牙山人說:“人貴精專,成于勤樂,功于經世致用?!?/p>
第三層意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爸铝贾奔词窃趯嶋H行動中實現良知,實現善與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說:“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學而無用,無以為功。
禮義廉恥: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古代提倡的四種道德規范。認為是治國之四綱。亦稱“四維”。
仁義禮智信:仁:悲天憫人的生活態度,對待人和其他事物的方式。義:遵循正義的生活道路。禮:維持整個儒家社會的基本信條,是維系社會的規則?形式,必須遵守,相當于程序法。智:能夠在明辨是非基礎上趨利避害的判斷力。信:對承諾的遵行和高度尊重。 何謂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何謂義?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谷物也。只有結滿谷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于曲。 何謂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么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溫良恭儉讓:【解釋】: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F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
【出自】:《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p>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五?!笔亲鋈说钠鸫a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組建社會。
忠孝勇恭廉:忠心、孝悌、勇敢、謙恭、廉潔。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品德之于品性,側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對人的為人處世原則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側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對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側重的是風格、人格,更多的是對人的持家理政風格、人格的概定。
二、廉恥是什么意思
“廉恥”的意思是廉操與知恥。
出處:
1、《管子?權修》:“男女無別,則民無廉恥?!?/p>
2、《淮南子?泰族訓》:“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p>
廉恥造句:
1、一個人要懂得禮義廉恥。
2、這家伙向來笑罵從汝,不顧廉恥,只要有利可圖,什么事都干得出來的。
3、有些人提倡禮義廉恥,自己的所作所為卻往往與禮義廉恥毫不相容。
4、舊社會有些提倡禮義廉恥的人,自己的所作所為,往往與禮義廉恥毫不相容。
5、她這種人連禮義廉恥都不顧,還要臉面干什么?
三、翻譯 歐陽修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h2>
歐陽修論曰:“ 禮、義、廉、恥,是國家賴以生存的四條綱維;這條綱維不能張立,國家就滅亡?!倍Y、義,是統治人民的根本大法;廉、恥,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節操。況且身為大臣而毫無廉恥,天下豈有不亂,國家豈有不亡的??!我讀馮道《長樂老敘》,看他的自述不講禮義廉恥反以為榮耀,真可謂是毫無廉恥的人了,那天下國家的命運也就可以從而知曉了。我從五代歷史中找到保全節操的志士有三位,為事業而死的仁人有十五位,都是武夫戰士,難道在儒者中間果真沒有那樣的人嗎?莫非是高尚節操的士人,憎惡時勢的濁亂,鄙薄那世道不肯出來?還是統治天下的君主來不及關顧,而沒能讓他們出來呢?我曾經聽說五代時有個叫王凝的人,家在青州、齊州之間,擔任州司戶參軍,因為疾病在任上去世。王凝家中素來貧寒,一個兒子還年幼,他的妻子李氏,帶著孩子,背著王凝的尸骨回老家,向東經過開封,在旅店住下,店主不愿接納。李氏眼看天色已晚,不肯離去,店主拉她的胳膊讓她出去。李氏仰天痛哭說:“我是個女人,不能守住貞操,而讓這只手臂被別的男人抓過了!”立即拿起斧子自己砍斷那條胳膊,看見的人為她嘆息流淚。開封尹聽說后,將此事向朝廷稟報,優厚地周濟李氏而鞭打了那位店主。嗚呼!士人不自己珍愛他的身子而忍受恥辱茍且偷生的,聽說李氏的高風亮節,應當稍微知道羞愧了!
臣司馬光曰:天地設置方位,圣人作為準則,用來制定禮儀、建立法律,家中有夫婦,家外有君臣。婦人隨從丈夫,終身不能改變;臣子事奉君主,至死不二;這是為人之道的最大倫常。如果有人廢棄它,禍亂莫過于此!范質稱贊馮道德行深厚精研古道,才器雄偉度量宏大,雖然朝代變遷,人們也沒有閑言,像大山屹立,不可轉動!臣下我認為正派的女人不會跟從兩個丈夫,忠誠的臣子不會事奉兩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美貌,紡織巧手,也稱不上賢惠;做臣子不忠誠,即使才智再多,政績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什么緣故呢?因為大節已虧。馮道任宰相,歷事五個朝代、八位君主,如同旅店看待過客,清晨是仇敵,傍晚成君臣,更換面孔、變化腔調,竟無一點羞愧,大節如此,即使有小善,哪里值得稱道!有人認為自從大唐皇室滅亡,群雄武力相爭,一位帝王的興盛衰亡,長的十幾年,短的三四年,雖然有忠臣智士,又能怎么樣呢!在這種時候,喪失為臣節操的不止馮道一個人,豈能單獨怪罪馮道呢!臣下我認為忠臣擔憂國運如同家運,見到危險敢于獻出生命,君主有過失就堅決勸諫、據理力爭,國家衰敗滅亡就至死恪守節操。智士見國家清明有道就出來,國家昏庸無道就隱居,或者遁入山林不留蹤跡,或者身居小吏悠閑自在。如今馮道論尊貴恩寵則勝過太師、太傅、太保三師,論權力責任則居各宰相之首,國家存在便拱著手閉著嘴不置可否,竊據權位無功受祿;國家滅亡便圖謀保全茍且免死,迎接拜謁新主或上表勸進帝位。國君興盛滅亡一個接著一個,馮道榮華富貴依然故我,這是奸臣之最,哪能與其他一般人相提并論呢!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泵献釉唬骸叭瞬豢梢詿o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庇衷唬骸皭u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彼匀徽?,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歲寒,雞鳴不已于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釙r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编岛?!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于世者,能無愧哉!
羅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于廉恥者?!秴亲印吩唬骸胺仓茋诬?,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薄段究澴印费裕骸皣赜写刃⒘異u之俗,則可以死易生?!倍珜ξ渫酰骸皩⒂腥齽?,一曰禮將,二曰力將,三約止欲將。故禮者,所以班朝治軍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豈有淫芻蕘,竊牛馬,而為暴于百姓者哉!”《后漢書》: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奐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遺金L八枚,奐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H;使金如粟,不以入懷?!ひ越瘃R還之。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為所患苦,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嗚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于貪求者哉?吾于遼東之事有感。
杜子美詩: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一本作“廉恥將”。詩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觀《唐書》,言王匚淞榻詼仁梗仁牽賃晌誒記??诱娂先帜那G暈謁踩飼痹刂諍恿鰨漳艸傘^酥靨岸弈保群褚胖緩蟛⒁鄢汕牛災魯鞘刂W允撬販接懿幌荊兩裎跡刂蚧躋?。故贪夫围哆城晚浚得此意諗]檠嗨擔蚩梢災喂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