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使人稱謝的謝是什么意思】熱度:50
1. 晉文公有禮
晉楚城濮之戰原文:
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終朝而畢,不戮一人。子玉復治 兵于,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 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賈尚幼,后至,不賀。 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 子之傳政于子 玉,曰:‘以靖國也。’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子玉之敗,子之舉 也。舉以敗國,將何賀焉?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 不能以入矣。茍入而賀,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先軫曰:“報施救患,取 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若伐曹、衛,楚 必救之,則齊、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廬,作三軍。謀元帥。趙衰 曰:“郤觳可。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对姟贰稌?, 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断臅吩唬?lsquo;賦納以 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君其試之!”及使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使 狐偃將上軍,讓于狐毛,而佐之。命趙衰為卿,讓于欒枝、先軫。使欒 枝將下軍,先軫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為右。
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 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將用之。子犯曰:“民未知 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征其 辭。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 示之禮,作執秩以正其官。民聽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釋宋圍,一戰 而霸——文之教也。
二十八年春,晉侯將伐曹,假道于衛,衛人弗許。還,自南河濟。 侵曹伐衛。正月戊申,取五鹿。二月,晉郤毅卒。原軫將中軍,胥臣佐 下軍,上德也。晉侯、齊侯盟于斂盂。衛侯請盟,晉人弗許。衛侯欲與 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于晉。衛侯出居于襄牛。
公子買戍衛,楚人救衛,不克。公懼于晉,殺子叢以說焉。謂楚 人曰:“不卒戍也。”
晉侯圍曹,門焉,多死,曹人尸諸城上。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 曰:“稱舍于墓。”師遷焉。曹人兇懼,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兇也 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 也。且曰:“獻狀!”令無入僖負羈之宮,而免其族,報施也。魏犨、顛頡 怒曰:“勞之不圖,報于何有!”爇僖負羈氏。魏犨傷于胸,公欲殺之, 而愛其材。使問,且視之。病,將殺之。魏犨束胸見使者曰:“以君之 靈,不有寧也?”距躍三百,曲踴三百。乃舍之。殺顛頡以徇于師, 立舟之僑以為戎右。
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 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 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 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說,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晉侯在 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 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 《軍志》曰:‘允當 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此三志者,晉之謂 矣!”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間執讒慝之口!”王 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
子玉使宛春告于晉師曰:“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子犯 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軫曰:“子與之。 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 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 仇已多,將何以戰?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 后圖之。”公說,乃拘宛春于衛,且私許復曹、衛。曹、衛告絕于楚。
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 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 微楚之惠不 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眾 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 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 彼矣。”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 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 謀。”公疑焉。子犯曰:“戰也! 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 河,必無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 是以懼。子犯曰:“吉! 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子玉使斗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 焉!”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 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 敬爾君事。詰朝將見。”
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 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晉師陳于莘北,胥臣以 下軍之佐當陳、蔡。子玉以若敖六卒將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子 西將左,子上將右。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 潰。狐毛設二旆而退之。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楚師馳之。原軫、郤 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師 敗績。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晉師三日館谷,及癸酉而還。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宮于踐土。
鄉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為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于 晉。晉欒枝入盟鄭伯。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丁未,獻楚 俘于王,駟介百乘,徒兵千。鄭伯傅王,用平禮也。己酉,王享醴,命晉 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賜之大輅之 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曰: “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晉侯三辭,從命。曰: “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覲。
衛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適陳,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癸亥, 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 殛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君子謂:是盟也 信;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初,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未之服也。先戰,夢河神謂己曰:“畀 余,余賜女孟諸之麋。”弗致也。大心與子西使榮黃諫,弗聽。榮季曰: “死而利國,猶或為之,況瓊玉乎?是糞土也,而可以濟師,將何愛焉?” 弗聽。出,告二子曰:“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既敗, 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孫伯曰:“得臣將 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將以為戮。’”及連谷而死。晉侯聞之而后喜 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呂臣實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或訴元咺于衛侯曰:“立叔武矣。”其子角從公,公使殺之。咺不廢 命,奉夷叔以入守。
六月,晉人復衛侯。寧武子與衛人盟于宛濮,曰:“天禍衛國,君臣 不協,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 社稷?不有行者,誰捍牧圉?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衷。 自今曰以往,既盟之后,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以 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國人聞此盟也,而后不貳。衛侯先期 入,寧子先,長牂守門,以為使也,與之乘而入。公子歂犬、華仲前驅。 叔武將沐,聞君至,喜,捉發走出,前驅射而殺之。公知其無罪也,枕之 股而哭之。歂犬走出,公使殺之。元咺出奔晉。
城濮之戰,晉中軍風于澤,亡大旆之左旃。祁瞞奸命,司馬殺之, 以徇于諸侯,使茅筏代之。師還。壬午,濟河。舟之僑先歸,士會攝 右。秋七月丙申,振旅,愷以入于晉。 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征會討 貳。殺舟之僑以徇于國,民于是大服。
君子謂:“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对姟吩疲?lsquo;惠此中國,以綏 四方。’不失賞刑之謂也。”
2. 晉文公知禮尊禮
東呈國際的“程”系列品牌中又一重磅東方酒店品牌,也是中高端商務旗艦酒店品牌。以中國新雅仕為代表,人生修行以求正心,知禮行事有章法,修內心參透無限而見天下;虛實相接、意境相融,交禮迎賓景大堂;古箏古風,東方韻味盡顯。梅蘭竹菊主題客房;“這廂有禮”尊禮茶品;辭繁華浮躁、靜沉浮內心,正心·知禮·見天下,是一款適合雅士的高端酒店。
3. 晉文公為人
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為人謙虛好學,而且十分善于社交,雖然被迫在外流亡19年時間,但依然成為了一代霸主。晉國能在此后的百年間稱霸中原,晉文公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不過歷史上對于晉文公的死因卻沒有明確的記載,如此重要的一位人物,竟然缺失晚年的記錄實在有些蹊蹺。那歷史上晉文公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晉文公是春秋時期頗具傳奇色彩的君主,他出身高貴,是晉獻公之子,性格謙虛好學,善于結交能人,前途一片光明。
可惜遭到驪姬陷害,不得不逃離晉國,開始19年的流亡生涯。
公元前636年,61歲的他當上晉國國君,在短短8年內,幫助周王室平定王子帶之亂,贏得晉楚城濮大戰,最后踐土之盟,成就霸主之位。
不過,關于晉文公的死因,現在讀過《左傳》后,讓人細思恐極。
重耳死后的第二天被放進棺材,打算抬到曲沃安葬,剛離開絳城,棺材里竟然有像牛一樣的聲音發出來。
可以想象一下,棺材里沒有其他生物,只有“死人”,卻發出牛叫的聲音。
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在沒有鬼神存在的情況下,棺材里要怎樣才能發出這種聲音?
答案只有一個:棺材里的人被堵住了嘴,可是又想叫出來,于是出現了牛叫聲音。
繼續按這種思路推測,會發現一個恐怖的事,晉文公竟然被堵住嘴活埋了
這驗假設晉文公是被害死的,得益最大的是繼任國君的晉襄公,嫌疑最大的也是他??墒窃谑妨衔墨I中,幾乎找不到晉襄公要害晉文公的記載。
至于真相到底如何,已經無法判定,只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文獻出土。
4. 晉文公節日
因為寒食節已經融入了清明節了。寒食節在冬至后的105天,所以又稱“百五日”“一百五”,按照正常農歷算法,在清明節前一兩天,清朝湯若望修訂歷法則固定在清明節頭一天。
但是在古代,寒食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史記記載,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幫助晉國公子稱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之后,陪母親隱居深山。晉文公為了讓他出山佐政,放火燒山,結果火焚而死,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特別將此日定位禁火寒食之日,后代就稱寒食節。
5. 晉文公有禮而霸
謝的別稱 有禮了,意思是對別人的善意表示感激。
謝謝沒有別名,但有近義詞:感動 感謝 感激。
稱謝,指道謝;對…表示感謝。語出《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
向人致意,表示問候。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
2.道謝。向人表示感謝。
唐·韓愈《送窮文》:“主人於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
《西游記》第五八回:“那呆子十分歡喜,稱謝不盡。”
6. 晉文公有禮的表現
退避三舍:語出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貪天之功:語出《左傳·僖二十四年》。
竭澤而漁:語出《呂氏春秋·義賞》。
師直為壯:語出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人莫予毒: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危如累卵:語出《韓非子·十過》。
兵不厭詐:語出《韓非子·難一》。
艱難險阻: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行將就木:語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語出《左傳》:子有四方之志。
渭陽之情:語出《詩經·秦風·渭陽》。
楚成王: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
叔詹諫: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離外之患,而天不靖晉國,殆將啟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三也。
《左傳》: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对姟吩疲?ldquo;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不失賞刑之謂也。
孔子: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
孟子: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司馬遷:晉文公,謙而好學,善交賢能智士。”“晉文公,古所謂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約,及即位而行賞,尚忘介子推,況驕主乎?
荀彧: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
司馬貞:重耳致霸,朝周河陽。
林同: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讎。披直寺人耳,鑰麑信有謀。
顧頡剛:“晉文公的主要功績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國,使他們不得向北發展。晉襄公的主要功績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國,使他們不得向東發展。有了他們父子,春秋時的中原諸國才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才漸漸孕育了后來諸子百家的燦爛文化。”
7. 晉文公有禮嗎
這是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話 意思是 “沒有以禮相待” 即當年晉文公為公子時逃亡在外,經過鄭國,鄭文公沒有以禮待他。
原文: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p>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8. 晉文公有關的節日
一般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或者前兩天
寒食節又叫禁煙節,一般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或者前兩天,從冬至開始算,冬至后第105天就是寒食節。在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幾天,按照習俗是要吃冷食的,家里不可以生火做飯。
這個節日本來歷史悠久,但是,從元代開始,它就已經慢慢地淡出了我們的生活,逐漸和清明節合并到了一起。
清代富察敦崇在《京燕歲時記》中寫道:清明即寒食,又名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在清代,人們已經不過寒食這個節日了。
寒食節曾經是我國古時候十分重要的節日,在漢代、唐代、宋代是和春節、冬至、中秋一樣受重視的隆重的“大節”。
寒食節的由來是怎樣的?為什么后來遠離了我們的生活呢?
據說,寒食節的由來和介子推有關。相傳晉文公重耳在外面流亡的時候,介子推一直在他身邊追隨、陪伴。后來,有一次重耳受了重傷,一行人拼命逃亡,有沒有東西吃。別人尚可堅持,傷勢嚴重的重耳再沒有東西吃就很難堅持下去了。
這時候,忠心耿耿的介子推躲開眾人,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了湯,喂給了重耳。就這樣,介子推用自己的肉救活了重耳。
后來,重耳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當上了國君。他對當年追隨、幫助過自己的人論功行賞,卻唯獨忘掉了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后來,重耳想起來介子推對自己的恩情,就要封他的官。介子推卻以老母需要奉養為由拒絕了重耳封賞的官位,帶著母親躲進了深山。
重耳著急找到介子推,手下就有人提議,說咱放火燒山吧,一放火,介子推就出來了。介子推是大孝子,總不能看著母親被燒死吧?
重耳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叫人燒山。結果,介子推是個倔強的人,寧可和母親一起被燒死,也不肯下山。就這樣,等山火滅了以后,搜索的人員發現,介子推和母親早就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的下面了。
得知介子推死了,重耳后悔極了,他覺得都是自己的莽撞害死了介子推。為了紀念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重耳就把介子推死的這一天定為一個節日,并且規定,在這一天誰也不許生火做飯,要斷火一天來紀念他。
到了西漢時期,寒食節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節日了,過寒食節的人也不再只限于三晉地區。到了唐朝的時候,寒食節已經不僅僅是吃冷食、斷火,還衍生出了很多寒食節的娛樂活動,比如蕩秋千、斗雞、插柳等等。
再后來,過了唐朝、宋朝,蒙古人統治了中原。由于蒙古族與中原人漢人在文化上有差異,統治者對寒食節這個節日不再重視,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的文化內涵逐漸被淡忘,
9. 與晉文公有關的節日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F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并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是千年如一的。
10. 晉文公什么意思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但稱謂對象隨著來歷市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代以后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敬稱。躺帶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閣下是舊時對一般人的尊稱。常用于書信當中。愿意也是由于親朋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在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后來逐漸演變為對摯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足下:意為“您”。相傳晉公子重耳燒山逼介之推出山,不料介之推卻抱著一棵大樹燒死。晉文公砍下大樹做了木履穿在腳下,平時總是看著腳下的木履說:“悲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