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拱手禮】熱度:598
1. 古代拱手禮儀
《論語· 微子》曾載“ 子路拱而立。” 這里子路對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禮,拱手禮的正式稱呼應該叫揖禮。據說中國古代的禮儀大多數都源自西周初年周公開創的“ 周禮” ,而揖禮就是相見禮之一。因此,拱手禮起源于西周。
2. 古代拱手禮儀常識大全
中國傳統禮儀—拱手禮儀
拱手禮,又稱作揖、抱拳禮,
是最具中國特色的
見面問候、祝?;虻乐x的日常禮節,
可一對一、一對多行禮,
站、坐皆可行此禮。
1. 基本姿勢
雙腿并步站立,上身挺直(用于平輩之間),上身微前傾(對方是尊長)。
2. 基本手勢
雙手五指屈攏,握空拳呈拱形合于胸前,拳掌距胸前約20厘米左右。手位最高不超不過額頭,最低不低于胸。
3. 男左女右
雙手握空拳相合時,男子左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上。
4. 古今區別
古代行拱手禮,身體和手都不動?,F代行拱手禮,身體立正,雙手握空拳于胸前自上而下或內外有節奏的晃動。平輩之間行禮,身體不動,雙手握空拳有節奏地前后晃動兩三下。對尊長行禮,身體微俯,晃動手勢。對晚輩回禮,身體不動,雙手握空拳有節奏地前后晃動兩三下。
5. 向單人和多人行禮
向單人行禮,目視對方,手向對方晃動。向多人行禮,應對不同方向的人分別晃動手勢行禮。
3. 古代行拱手禮的時候哪個手在外
1、男子行拱手禮時應該左手在外。男子行拱手禮時,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男子右手代表攻擊,左手代表尊敬,因此是左手在外包著右手。
2、古代行拱手禮,身體和手都不動?,F代行拱手禮,身體立正,兩臂如抱鼓伸出,雙手在胸前抱舉或疊合,自上而下,或內而外,有節奏的晃動。
3、平輩行禮,左手手心向內貼于低于胸口,直身行禮,此乃“士揖”“下揖”。
4. 中國的拱手禮儀
行禮時,雙手互握合于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
5. 古代拱手禮儀有哪些
行禮時,雙手互握合于胸前。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
作揖與拱手、抱拳等意思相近,作揖比較正式,禮儀更隆重。而拱手、抱拳等更加口語化和隨意化,比如拱手相讓、抱拳示好等等
6. 古代拱手禮儀視頻
拱手禮作為見面禮儀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采用。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
東方文化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肉體親近。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
從現實的禮儀交往來看,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拱手禮是有一些講究的,其禮儀姿態常見的有五種手法。
1、左手掌心平張,向下壓住右拳(此手勢又叫“拱”)正對胸口不高于顎不低于胸平臂,行禮此乃“王者對揖”、“時揖”、“平揖” 。
2、平輩行禮左手手心向內貼于低于胸口直身行禮,此乃“土揖”、“下揖” ,也適合上位者還禮。
3、雙手平伸指間交錯,左手在外,兩掌心向內,雙臂前伸如抱一環,舉手至顎,欠身行禮,此乃“天揖”、“上揖”,最適合向長輩行禮
4、手勢直身舉手過額,此乃“帝揖”,過去為祭祀用禮,后來被用來向皇室和宰相行禮。
5、雙手抱拳(只有這個才是兩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禮,此乃“武揖“,為周朝軍禮,后為武者專用。
常見的手法除此五種外,當然還有“側揖”、“旁三揖”、“旅揖”等。
古代行拱手禮,身體和手都不動?,F代行拱手禮,身體立正,兩臂如抱鼓伸出,雙手在胸前抱舉或疊合,自上而下,或內而外,有節奏的晃動。
儀禮深含人類對宇宙天地的敬畏,對德性的追尋,對和諧的追求,對人本身的期望和寬容,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審美情趣的重視和培養,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協調。
禮儀在古代社會規范著人的道德和行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華優秀的之一。禮儀在歷史上被不斷的修正、完善、繼承和發揚。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更有義務去傳承這樣優秀的文化,展現我們“禮儀之邦”的魅力。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在古代中國,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禮儀文化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影響至今。
在現代生活中,禮儀依舊是每一位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養。規范的禮儀可以讓我們約束自己的言行、提升自身素養,在社會中成為一個言行得體的人。
7. 古代禮儀拱手禮
男子拱手禮應該是左手在外面右手握拳在左手里面。
中國是有著禮儀之邦美稱的國家。在中國的古代男人之間見面以拱手作為禮貌問好,以左手在外面,右手握拳在左手里面,以代表對對方敬重之意。拱手禮從我國古代的周朝開始隨著時間的流失,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握手禮了。拱手禮文化不僅僅代表著敬重與禮貌的表現也是中國人們對禮儀精神的一種重視。
一、拱手禮的由來和做法
拱手禮據史書記載,開始于中國的周朝,周武王逝世之后,由它的弟弟周公旦繼位,當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重新規范了周禮中的禮儀規范,以此來規范各大臣的行為。于是出現在禮儀中的一種行為“拱手禮”,也稱之為“作揖”。拱手禮是將右手握成拳頭的形狀,再將左手呈為掌形覆蓋在右拳上面,兩只手合在一起并在胸前輕輕的晃幾下,并彎腰面帶微笑以表達禮貌問好的意思。
二、拱手禮的含義
古時候的人們認為右手是拿刀刃、殺人、漫罵爭吵時所慣用的手,殺戮之氣太重,所以要用代表善意友好的左手將右手包住,以代表真誠和尊敬。如果是喪事行禮時就要左右手相互交換來行禮。拱手禮距今有幾千年的歷史,拱手禮原來的意思是效仿古代帶手拷的奴隸的行為,代表著愿意為對方為奴為仆,后來漸漸的演變成兩個人相互之間見面的禮儀行為。古代人民通過這種行為的禮儀規范,以謙虛的姿態代表著對對方的真誠與敬意。
我們看到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見到兩個古代男子相互抱拳寒暄的場面,這是古代人們見面相互打招呼的方式。拱手禮不但代表著對對方的尊敬與誠意,還帶有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特色的氣息。中國人最講究以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來代表相互之間的敬意,不像西方人相互擁抱,面貼面這種肉體的親近。古代的禮儀不僅僅有著儒雅的氣質,還體現了中國人文的精神面貌。
8. 中國傳統拱手禮儀
古代行拱手禮,身體和手都不動?,F代行拱手禮,身體立正,兩臂如抱鼓伸出,雙手在胸前抱舉或疊合,自上而下,或內而外,有節奏的晃動。 左手掌心平張,向下壓住右拳,正對胸口,不高于顎不低于胸,平臂行禮此乃“王者對揖”“時揖”“平揖”。 平輩行禮,左手手心向內貼于低于胸口,直身行禮,此乃“士揖”“下揖”。
上位者還禮,雙手平伸指間交錯,左手在外,兩掌心向內,雙臂前伸如抱一環,舉手至顎,欠身行禮,此乃“天揖”“上揖”,最適合向長輩行禮。以此手勢直身舉手過額,此乃“帝揖”。
過去為祭祀用禮 后來被用來向皇室和宰相行禮。 雙手抱拳(注意只有這個才是兩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禮,此乃“武揖”為周朝軍禮,后為武者專用。 常見的手法就這五種,當然還有“側揖”“旁三揖”“旅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