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文化禮儀常識
西方的餐桌禮儀與中方有較大差距,最為明顯的在于桌椅的擺放和餐具的使用方面?!短祁D莊園》里,眾人吃飯時往往落座在統一的大餐桌上,這一點與中方有很大的差別。
中方按照身份地位分桌的做法比較常見,而西方則多共同圍坐在餐桌旁,但已婚夫婦則一般規定不能坐在一起。而關于餐巾和餐具的擺放,西方餐桌禮儀也有較為規范的講究。一般而言,關于餐巾的長度和餐具的擺放位置,都是有嚴格界定的。
除此之外,西方餐桌禮儀還講究餐具和桌椅的擺放距離,包括位置都要經過嚴格的測算。甚至連餐巾的尺寸,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午餐要用17-20英寸的餐巾,晚餐則要用26英寸的餐巾,雞尾酒會用6-9英寸的餐巾等等。
2. 西方國家的禮儀文化
中方禮儀就是指的是中國的禮儀,西式禮儀指的是西方國家的禮儀
3. 西方禮儀的特點是什么
中西方禮儀的最本質的不同有:稱謂的不同、餐飲禮儀的不同、服飾禮儀的不同。
一、稱謂的不同
1、中國:在漢語里,通常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中國的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家庭關系,親屬間稱謂語大都能把身份、輩分、親疏關系表明得一覽無余。
2、西方: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強調獨立的個性,家庭觀念不如我們強烈,因此親屬稱謂不如漢語復雜。
二、餐飲禮儀的不同
1、中國: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2、西方: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 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三、服飾禮儀的不同
1、中國:在中國傳統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后,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2、西方:在西方,在羅馬時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與紫色,白色是純潔、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種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歡用白色作為新娘的婚紗禮服。
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但西方有時也會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喪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復雜和強烈感
4. 西方傳統禮儀
中世紀西方人不磕頭,但是有跪拜禮,貴族見國王就會行跪拜禮,但不是像中國那樣的磕頭。
中世紀西方一般禮儀 :
1.鞠躬禮
鞠躬禮系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行禮時須脫帽,右手(如右手持物可用左手)握住帽前檐中央將帽取下。右手垂下后身體對正,用立正姿勢,雙目 注視受禮者,身體上部向前傾斜約十五度,爾后恢復原狀。脫帽時所用之手和敬禮方向相反,即向左邊的人敬禮,以右手脫帽;向右邊的人敬禮,以左手脫帽。
2.點頭禮
點頭禮系同級或平輩間的禮節,也須脫帽。如在路上行走間相遇,可在行進中施禮;如在路上遇見長官或長者,則須立正行鞠躬禮,但長官對部下或長者對幼者的答禮,可在行走中點頭答之或伸右手或手觸帽檐答之。
3.舉手注目禮
舉手注目禮系軍人禮節。敬禮時舉右手,手指伸直并齊,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掌微向外,上臂與肩齊高,兩眼注視對方,待對方答禮后方可將手放下,對長官或長者每次見面都應照常行禮。
4.握手禮
握手禮是歐美最常見的禮節,在世界許多國家都通行。行禮時距對方約一步,上身稍前傾,伸右手,四指并齊,拇指與之分開伸向受禮者。飯店客房服務中 須注意,客人先伸手時,方能握之,切忌一腳門里一腳門外與人握手,尤忌四人交叉握手。和初次見面的女人通常不握手,只行鞠躬禮。同男人握手越緊,表示友情 越深,和女人握手則須輕些。
5.吻手禮
吻手禮是流行于歐美上層社會的一種禮節。和上流社會貴族婦女或夫人見面,若女方先伸出手做下垂式,則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之。但女方如不伸手,則不吻。行吻手禮時,若女方身份地位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后,再握手吻之。此項禮節英法社會最重視。
6.接吻禮
接吻禮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朋友、夫妻之間表示親昵、愛撫的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輕吻一下。遇到高興的時候,或有喜事或悲傷的時候,一般也行接吻禮,表示親熱和慰問。
7.擁抱禮
擁抱禮是歐美各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他們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同時進行。
5. 西方禮儀文化的基本內容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別,歐洲各國都擁有許多各自的特點。如招手一類;
友好的手勢,在希臘卻意味著下地獄,希臘人暗示辭行,是把手背向對方招手。因此記住下述關于歐洲國家各自民族文化習俗特點的提示,對于跨過文化經貿活動的展開將是非常有益的。
比利時人愛把做生意和娛樂結合在一起,喜歡招待別人,也喜歡被別人招待,注重外表,注重生意伙伴的頭銜。
匈牙利人比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許擺放禽類制作的菜肴,認為那樣的話,幸運會隨禽類飛走。
丹麥人喜歡桑那浴和飲酒,且酒較昂貴。商務活動中倘若招待一場桑那浴或多帶幾瓶蘇格蘭威士忌酒,便可增加談資合作為最佳饋贈。
挪威人講究守時及與人談話保持必然距離,造訪或出席家宴,要準備花或糖果送給女主人。出外郊游不要驚嚇河鳥(挪威國鳥),普遍視紅色為流行色。
德國人,有一種名副其實的講究效率的聲譽。德國談判者的個人干系是很嚴肅的。要習慣于在所有場合下穿一套西裝(不要將手放在口袋里,這被認為是無理的體現)。饋贈要針對個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義。
希臘人愛睡午睡,為亞熱帶氣候所致。說午安可包羅深更半夜,最后別離才道晚安。希臘人做生意方法比較傳統,討價還價到處可見。
西班牙人強調個人信譽,寧愿受點損失也不愿公開承認失誤。如果你認為他們在協議中無意受到了損失而幫忙他們,,那么便永久地贏得了他們的友誼和信任。
法國人給人印象是最愛國的,即使英語講得再好也會要求用法語進行談判,且毫不讓步。對穿戴極為講究,在會談時盡可能穿最好的服裝。
愛爾蘭人忌用紅、白、藍色組合(英國國旗色),是由于政治、歷史原因所致。另外愛爾蘭的法律禁止愛爾蘭人離婚。
意大利人比德國人少一些刻板,比法國人多一些熱情。但在處理商務時通常不動感情,做出決策較慢,并不是為了同幕僚磋商,而是不愿倉促表態。
荷蘭人曾是歐洲最傳統的民族,愛清潔、講秩序,做生意時希望你在到達荷蘭前就事先約定。性格坦率,開誠布公。
英國人凡事都安分守紀。他們的汽車行駛方向和歐洲其他國家正好相反?;趯⒂⒄Z作為母語的自負,除了英語外,英國人不會講其他語言。
忌諱
歐洲國家有著西方人關于數字、顏色、花卉及動物的許多共同忌諱。西方人普遍忌諱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傳說;西方許多國家都把黑色作為葬禮的暗示;在國際交際場合,忌用菊花、杜鵑花、石竹花、黃色的花獻給客人,已成為慣例;另外,在中國別離被認為吉祥、喜慶、長壽的大象、孔雀、仙鶴等動物圖案在一些西方國家也被列于急用之列,被別離視為蠢笨(英國)和蠢漢(法國)的代稱。
6. 西方文化禮儀常識有哪些
西方餐桌禮儀
1、座位安排:女士優先。在排定西餐座次時,主位請女主人就座,而男主人位居第二位。以右為尊。在排定座次時,以右為尊。面門為上。面對正門者為上座,背對正門者為下座。
2、入坐原則:一般是客人先入坐,長者較年輕者先入坐,已婚較未婚先入坐,陌生人較熟識客人或家人先入坐。
3、刀叉使用方法:拿刀叉的手是固定的,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4、喝湯禮儀:西式料理用餐時,不能發出聲音為一大原則。如果在喝湯時發出聲音就是違反禮儀。食用裝在有雙耳的湯杯中時,為了測試湯的冷熱程度,可以使用附帶的小湯匙先試一口。使用后的小湯匙可以放在靠近身體這一邊的底盤上;不可置于湯杯中。
7. 西方文化禮儀常識大全
當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彼此間的交往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溝通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征。 人類社會中,差異最大的兩種文化傳統是東方傳統和西方傳統。東方傳統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印度、新加坡等國家;西方禮儀見諸于美國、英國、意大利、德國和法國等國家。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構成的禮儀有一定的差異性?,F代禮儀應遵守的原則之一,就是尊重的原則,要求在各種類型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以相互尊重為前提,要尊重對方,不損害對方利益;同時又要保持自尊。 所以,我們應當了解跨文化禮儀的差異性,學會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禮儀習俗。 一、東方禮儀的特點 古老的東方以其富涵人情味的傳統禮儀向世人展示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無窮的魅力。 ?。ㄒ唬┲匾曈H情和血緣(情感式) 東方民族尤其信奉“血濃于水”這一傳統觀念,所以人際關系中最穩定的因素是血緣關系。當多種利益發生矛盾和沖突之時,多數人恐怕都會選擇維護有血緣關系的家庭利益。 有很多古語都反映出東方民族重視親情和血緣這一特點,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案改冈?,不遠游?!薄叭硕∨d旺,兒孫滿堂?!? 很多中國傳統的大家庭,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家長維系著家庭中各個成員之間的關系,并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家長終生操勞,從養育兒女到孫輩,甚至重孫輩,不僅不以為苦,反而自得其樂。這在西方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 西方國家的家長,注重培養兒女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兒女一旦成年,理所當然地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求生存。 一則幽默講出了中國人講究孝道和親情的特點: 一群商人在一條船上談生意。突然,船在行進時出了故障,漸漸下沉,客人只有跳水才能逃命。船長深諳世事,了解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就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分別說服他們。船長對英國商人說:“跳水是一種運動”,英國人崇尚體育,聽罷即跳。他對法國商人說“跳水是一種時髦,你沒看見已經有人在跳了嗎?”法國人愛趕時髦,跟著跳下去。他對德國商人說:“我是船長,現在跳水,這是命令?!钡聡思o律嚴明,服從命令聽指揮。他對意大利商人說:“乘坐別人的船遇險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準跳?!币獯罄硕嘤心娣葱睦?,不讓他跳,他偏跳。對于非?,F實的美國人,船長說:“跳吧,反正有人壽保險?!贝L對中國商人則說:“你家里有80多歲的老母親,你不跳,怎能對得起她老人家呢?” 東方人重禮儀的表現: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歷來主張長幼有序,尊老敬師。 在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中,等級和身份觀念比較淡薄。人際交往中,在稱呼和交談的態度上較少受等級和身份的限制,不像東方文化那樣拘禮。熟人相遇一律以平等的“你好”表示問候。祖父母與孫輩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都互相直呼其名。 在亞洲文化中,不同輩分和身份的人意見不同時,常避免正面的沖突與爭辯。中國人喜歡婉轉的表達方式,以給對方保全“面子”。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在彼此意見不同時,堅持己見,常爭論得面紅耳赤,無所謂“面子”問題。美國學生在課堂上,常與老師爭論問題,有些問題提得很尖銳。美國人認為,與老師爭辯是正常的。而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中國,無論是老師和學生都會感到不自在。 ?。ǘ┲t遜、含蓄 東方人謙虛、含蓄、委婉,西方人率直、坦誠。 在送禮問題上的體現: 東方人的表達 ——送禮方:“微薄之禮不成敬意,請笑納?!? ——受禮方:“謝謝?!钡获R上打開 西方人的表達 ——送禮方:“這是我精心為你挑選的禮物,希望你喜歡?!被颉斑@是最好的禮物?!? ——受禮方:當面打開,夸獎一番,以表示謝意和禮貌。 在面對夸獎問題上的表現: 東方人——表示謙虛 西方人——Thank you .坦然接受 ?。ㄒ晃挥咸洫勚袊鴮в涡〗恪澳愕挠⒄Z講得真好”,導游答“您過獎了,其實我的英語水平一般?!崩咸硎静焕斫?,認為導游每禮貌,“英語是我的母語,你說得怎么樣我自然知道,難道我說得不對嗎?”) ?。ㄈ┏姓J現實、滿足現狀 在東方,為褒義、尊稱。對“老”字心安理得認可,怡然自得的心態。在西方,獨立意識強,不愿老,不服老。 另外,在西方,老年人才更流行化妝,穿花哨衣服,而中國則認為這是“老來俏”、不雅觀。 ?。ㄋ模娬{共性(整體性) 東方人非常注重共性擁有,國民都有較強的民族感。日本尤其突出。東方注重集體主義、團隊精神、凝聚力,強調組織的團結和諧,交往的目的以協調各種關系為重。如,日本的豐田汽車公司,經營管理充滿家庭式色彩,富有人情味。人人以為集團謀事業出力而感到光榮。 西方人提倡個性自由,崇尚個人力量,責任、義務分得很清楚,如家庭觀念、孝順老人、哺育孩子等。 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 ?。ㄎ澹┒Y尚往來 禮是聯系人際交往的媒介和橋梁。這里的“禮”,主要指禮物,其實禮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滲透其中的情感。 東方人講究“來而不往非禮也”。送禮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的節日相互拜訪需要送禮外,平時的婚、喪、嫁、娶、都可以作為送禮理由。(甚至,第一次見面認識:“初次見面,小小薄禮不成敬意”。) 西方人一般不輕易送禮物給別人,除非相互之間建立了較為穩定的人際關系。 二、西方禮儀的特點 西方禮儀的產生與西方文明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它萌芽于古希臘,形成于17—18世紀的法國,其間深受古希臘、古羅馬、法蘭西等國文化的影響。 ?。ㄒ唬┖唵螌嵱茫▌諏嵭裕? 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進入正題之前,“預熱”時間比西方人長;而英美人喜歡單刀直入,預熱的階段很短。 中國人開場白或結束語多謙虛一番。開場白常說自己水平有限,本來不想講,又盛情難卻,只好冒昧談談不成熟的意見,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多指教?;蛘甙堰@一套話放在結束語中講。 西方禮儀具有很強的務實性。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在開場白和結束語中,沒有這一套謙辭,而且這類謙辭使美國人反感:“你沒有準備好就不要講了,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保ū容^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 ?。ǘ┏缟袀€性自由 講求個人尊嚴、隱私神圣不可侵犯。 ?。ㄈ┫r如金 西方人常隨身攜帶記事本,記錄日程安排,赴約須提前到達,至少要準時,且不會隨意改動。(這一點德國人最為典型)西方人常將交往對象是否遵守時間當作判斷其工作是否負責,是否值得與其合作的重要依據。西方人工作作風嚴謹,工作時間與業余時間區別分明,下班時間、休假時間不打電話談論工作問題。 ?。ㄋ模┳杂?、平等、開放 西方提倡人人平等,積極參與競爭,漠視家庭血緣關系。 三、東方友誼與西方友誼的差異 ?。ㄒ唬┓秶c層次不同 以中國人和美國人為例: 中國人友誼關系有兩種:(1)熟人(即由工作關系、鄰居關系等認識的人);(2)朋友(志同道合、互相幫助并在感情上依托的人,即親密有深交的人際關系)。 中國人一般熟人很多,但朋友不多。且一般多為同性,異性很少,有戀愛嫌疑。(一項調查顯示,20%的日本人在訂婚前沒有較為熟悉的異性朋友。) 美國人一般把友誼關系分為四類:(1)泛泛之交;(2)好友;(3)密友;(4)深交。 美國人往往有許許多多的泛泛之交、好友和密友,且男性和女性兼有。深交友誼關系也包括男女兩性,但數量較少,以志趣相投為基礎。 ?。ǘ┥顪\和牢固程度不同 中國人與朋友的友誼關系一般比較長久,交上一個朋友需要較長時間,一旦成為朋友,友誼時間??梢猿掷m終生。 美國人交朋友快,忘朋友也快,彼此感情淡漠。美國人友好隨和,世界上沒有比結識美國人更容易的,但是與他們深交卻最困難。從邊面上看,美國人常常比其他國家的人都友好,這與其社會具有多種多樣的文化和高度發達的經濟有密切關系。(美國是一個流動的社會,據美國官方統計,一個美國人在一生中平均要搬21次家。美國人調換工作之勤,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由于美國人經常調動工作和搬家,他們對陌生人友好。然而,這種流動性又限制了人們建立深厚持久的友誼。) ?。ㄈ┙徽勗掝}不同 在朋友交談的話題上,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 東方人和西方人有很多都樂于接受的話題如業余愛好、節日、氣候、國內外新聞、電影、書籍等。在西方,屬于個人隱私的話題是不喜歡人問津的,如個人收入多少、錢怎么花、家里有多少存款、身上衣服用多少錢買的、個人健康、年齡、家庭狀況等。 美國學者古迪肯斯特和日本學者西田曾經研究了日本人和美國人在交談話題方面的深化程度和范圍。他們發現,在相互比較的37點上,有16點兩國是一樣的。差別是:美國人一般更多地談論和深入到婚姻、愛情、約會、性和情感等問題。日本人則較多地談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學校和工作、個人經歷的事情、宗教以及錢財問題。還往往較多地談論人的體態,并在這種話題上深入透徹地交談。
8. 西方禮儀小知識
1、在中國,禮儀等于禮節和儀式。禮儀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方法和對鬼怪靈魂的信仰。人們認為所有的事情被不能看到的鬼怪所掌控。
2、在交流觀念方面是十分不同的。中國人十分熱情好客,包括在人際關系上面。彼此了解年齡,職業,收入,婚姻狀況,子女和其他問題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3、中國文化不推崇炫耀個人榮譽。一般而言,中國人通常反對或蔑視那些為自己感到驕傲的人。 1、在西方國家,“禮儀”這個詞的意思是“遠離草地”。
2、西方人對個人成就感到驕傲。他們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總是為自己的成就和自己的喜悅而驕傲。
3、西方人有很強的獨立性和自我中心意識。一個人應該為自己負責。在西方社會,每個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都取決于他們的能力。因此,每個人必須自己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9. 你了解的西方禮儀有哪些
西方禮儀的四國有印度埃及希臘和巴比倫。
10. 西方禮儀文化的基本原則
1、進門
按照事先約好的時間到達,如無人迎候,應在門前按鈴或輕輕敲門。按門鈴時間不能太長(以兩三秒為限),敲門以輕敲三下為好。如無人應聲,可稍等片刻,再次按鈴或敲門,需待主人開門,才可進入。遲到時間較長,如超過10分鐘以上,應表示歉意并說明原因。
2、落座
進門后一般都會將鞋留在門廳里,主人會給客人準備好室內拖鞋。在客廳,按照主人指定的座位入座。有男有女的情況下,西方人習慣同我們一樣,即男陪男,女陪女,形成兩個談話中心。
3、參觀、行止
應主人邀請,可參觀其廚房、花園、庭院,一般也可使用其廁所,但主人的臥室、子女房間不可隨意進入。不可要求使用主人家的電腦上網,不可使用主人的電話機打長途電話,也不可主動要求主人打開電視機觀看節目。
4、進餐
西方人舉辦正式家庭宴會,要排好座次,菜一道一道地上。他們的座次排列與我們不同,常常是女主人作為第一主人,陪同首席男客人,而男主人則位居其次,陪同首席女客人。
5、告別、感謝
做客時間結束,客人與主人握手告別或吻別,離開時除了口頭感謝主人的接待外,還有一個我們不太熟悉的習慣,即客人會在日后3-5天內,給主人寫一短信或寄上名片再次表示感謝,在名片的左下角上,需用鉛筆寫上p.r.(謹謝)兩個法文小寫字母。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在西方家庭做客(禮儀漫談)
11. 西方文化禮儀常識總結
1、西方禮儀處處強調個人為本,個人至上,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擁有絕對的自由。在社會交往中,強調以個人為單位,個人為對像,將個人的尊嚴看的神圣不可侵犯,十分注意維護個人的自尊。
2、尊重婦女,女士優先在一切社會場合,為尊重婦女,特別強調女士第一,遵守女士優先的原則。交際活動中,總是給婦女以種種的關愛,關愛婦女、幫助婦女、保護婦女。在這會中,不尊重婦女是十分失禮的,甚至會被大家斥為缺乏教養而激起公憤。女士原先原則這已經成為國際社交場合的第一禮俗。
3、簡易務實,便于傳播西方禮儀強調簡易務實,認為在交易活動中,既要將就禮貌,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又要簡介便利,實事求是,不講究繁文縟節和造作。交往中,不提倡過分的客套,不歡迎過度謙虛、自貶,尤其反對造假、自輕、自賤。另外,西方禮儀也在一定的 程度上反映出西方人士的感情的流露、富于創新和在交往中注意效率的精神,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4、平等、自由、開放西方禮儀強調“自由、平等、博愛”,一切人生平等自由,在交往中提倡人人平等,包括男女平等、尊重老人、愛護兒童。對兒童不是溺愛和嬌慣,助長兒童的依賴性,而是尊重和培養兒童的自主精神。對兒童也如對成人一樣,尊重它們,有事以商量的口氣同他們說,不在兒童不理解時武斷的下命令,兒童有錯誤時如實指出,一般不訓斥打罵。在交往中,西方人士一般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幽默風趣、開放自然,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富于競爭精神,具有外向型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