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葬禮禮儀
中國的喪葬禮儀,是原始觀念和封建觀念的混合體,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時至今日,喪葬禮儀仍殘存著不少舊痕跡。在整個喪葬禮儀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其間的話語,凝含著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
這個結,表現在生者與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系之中,也表現在兩者間的精神聯系之中,儒家的倫理色彩、等次觀念、溫情脈脈等,皆融入喪禮的每一細節。相反,靈魂不滅的宗教信仰意識在這里完全被這種中國式的倫理人情所裹挾,它時或作某一禮俗的注腳,時或又成為某一用具的底色,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和色彩。
人類最初的喪葬活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智力逐步增長,產生了靈魂觀念,認為一個人具有“靈魂”和“肉體”兩個部分,人的死亡,是“靈魂”離開了“肉體”,所以,“肉體”就沒有知覺。將來,“靈魂”還會回到“肉體”里來。因此,活著的人要把死者的“肉體”保護好。這種對“肉體”的保護行動,就是早期的喪葬活動,保護尸體的地方,就是墓葬。
我國的喪葬禮俗至遲在舊石器晚期已經出現。在1933年發掘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下室有墓葬的遺存,經過系統的發掘,出土有完整的頭骨三個,以及頭骨碎片、下頷骨、體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齒。根據研究分析,發現有“男性老人一人(10l號),中年或壯年(108號)和壯年(110號)各一人,5歲幼兒和初生嬰兒(或胎兒)各一人”。死者的身體下面鋪灑著紅色的赤鐵礦粉,隨葬以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的獸牙等物。在死者身下撒赤鐵礦粉,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常見的葬儀之一。
紅色象征著鮮血,而血又是生命的來源和靈魂的寄身之所。在尸體上撒赤鐵礦粉,表示給死者以新的血液,賦予新的生命,或者表示他并沒有死,只是長眠罷了;或者說是希望死去的同伴能夠復生;或是希望死去的同伴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能夠繼續生存下去。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氏族成員之間貴賤的進一步分化,喪葬儀式也逐漸增加了宗教的儀式行為。如山東滕縣墓葬中已出現了木槨,膠縣龍山文化遺址中又有玉琀,這些后來都成為喪葬禮儀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夏商周時期,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已向系統化、程序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周代,為一個崇尚禮儀的時代。對周人來說,喪葬禮儀是一種文明的象征。他們認為上古之民穴居野處,故其喪葬禮儀也草率簡單?!吨軙ぎ愑蛏稀氛f:“死者則以葦薄裹尸,懸之樹上?!薄吨芤住は缔o》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常?!边@是靈魂觀念未出現,或為靈魂崇拜尚不發達時期,人們處置尸體的情形。因此,三代時人們往往將當代的喪葬禮儀引以為驕傲。
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墓葬習俗發生始至西周時期,中國的喪葬習俗經過1萬多年的演進發展,已產生出諸多別具一格的并為后世所罕見的斂葬習慣或習俗。從當時的文獻資料來看,喪葬禮儀已初具雛形,屬纊、三月大殮、飯含、棺槨制度、明器制度、褳制等都已出現。
到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已基本具備。當時喪葬禮儀的特色,在于強調倫理秩序的充實和道德架構的建立,由此規定出親屬團體的層級親疏關系,以及比附于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使倫理秩序與政治秩序在這種喪葬禮俗中獲得有機的統一。由于喪禮無不本之倫理秩序和政治秩序,故而其外在的表現形式也變得十分繁復。
西漢中期以后用陶質明器取代實用的貴重器物隨葬,是中國古代喪葬禮俗的一次重大變革,說明隨著莊園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層對隨葬品的觀念有了顯著的改變,認為將莊園中的所有財產都制成象征性的陶質明器埋入墓中,比那些數量有限的貴重器物更有意義,更能全面展示他們所擁有的財富。
魏晉時期,喪葬禮儀大體上與漢代相同,只是漢代明器,魏都從省?!稌x書·禮志》載:“古者天子諸侯葬禮粗備,漢世又多變革。魏晉以下世有改變,大體同漢之制?!倍何涞鄄懿佟白灾扑徒K衣服四篋,題識其上,春秋冬夏,日有不諱,隨時以斂,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瓭h禮明器甚多,自是皆省矣?!?/p>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為繁盛的時期,各種體現封建等級制禮儀的發展登峰造極,喪葬禮儀制度也發展得很完善。唐朝的一些禮儀文化,包括在《大唐元陵儀注》和《大唐開元禮》里,這兩部反映唐代禮制的書籍,現都保留在杜佑的《通典》里。根據《開元禮》喪葬儀禮的記載,唐代三品以上四品以下至庶人的喪葬程序一共有66道。如果是改葬,尚另有17道程序。這些程序反映了唐朝封建喪禮的繁縟,同時也具體體現了嚴格的封建等級待遇的不同。
明代喪葬禮儀,主要根據《儀禮·士喪禮》,另外也參考了唐《開元禮》和《朱子家禮》,這從《明會典》中載錄的喪葬禮儀可以看出。
不過,明代的民間喪葬禮俗有自身的時代發展特色和地區性特色。統治者雖然出于人倫教化、穩固政權的考慮,對庶民百姓的喪禮制度、服喪制度、居喪儀制、葬法等均有嚴密詳盡的法令限制,要求將各地的民間喪禮納入正軌,但從明代文獻的記載看,民間的喪俗是沿襲各地傳統風俗,適應時尚而行,并不完全受法令制度的約束。
滿清建國之初,宮廷喪儀比較簡陋??滴鯐r,在學習漢族儒家傳統喪禮,特別是明宮喪禮的基礎上,清宮喪制初步形成,后又經雍正、乾隆兩朝的補充始臻于完備。
清史文獻稱喪禮為“喪儀”?;实鄣膯识Y規格最高,稱“大喪儀”。大喪儀的主要禮儀和程序為:小斂、成服、大斂、朝奠、殷奠、啟奠、奉移、初祭、繹祭、大祭、除服、周月祭、上尊謚廟號、致祭、百日祭、祖祭、啟行、謁陵、安奉等。具體過程十分繁雜,不容盡述。其中雖摻有滿族舊俗,但基本框架與明宮喪葬禮儀相同。清代民間喪葬禮儀,與明代一脈相承,沒有大的變化。
2. 中國葬禮方式
國古代喪葬制度
唐代的制度是:三品以上官員墓前可置石人、石羊、石虎各2 件,成對排列;四、五品官員只能置石人、石羊各2 件,六品以下不得置。宋代三品以上可置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四、五品可置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
喪指哀悼死者的禮儀,葬指處置死者遺體的方式。中國古代的喪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喪制度,居喪制度還可分為喪禮制度和喪服制度。無論是埋葬制度還是喪禮制度、喪服制度,都具有等級分明、形式繁縟這兩個顯著的特點。這種喪葬制度與宗法制度密切相關,其中許多內容由國家法典規定,還有許多內容在民間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會中人們的倫理思想和宗教觀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 中國葬禮風俗
1、出殯日起三天圓墳的習俗。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
3、哭喪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迒蕛x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擴展資料:喪禮是一種重要儀式:喪禮不僅是最早產生的禮儀之一,也是較為重要的禮儀?!抖Y儀》十七篇,專門講喪禮的就有四篇;《禮記》四十九篇,專門講喪禮的就有十一篇之多。孟子將“養生喪死”并列,并不因死亡的瞬間短暫,而生存的時間漫長,就將兩者區別對待,而是認為“養生”和“喪死”同等重要。而喪禮也通過孔子所說的“事死者,如事生”“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等信條,以及獨特的“五服”等制度,成為國人精神土壤和社會形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4. 中國的葬禮禮儀
喪葬在我國民族文化中及其講究,它是舉行喪事,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等相關事宜的儀式吊唁是生者有悼念等相關事宜的儀式,古代的吊唁禮儀及其講究,而現在在城市,吊唁儀式已經大大簡化了,主要是遺體告別和開追悼會。前來吊唁的人身著素裝,佩戴白花和黑紗,在悠戚的哀樂聲中,一一向遺體鞠躬致哀,而后在繞遺體一周瞻仰遺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親屬說些簡短的勸慰的話,如“請多保重”、“望您節哀”、“要注意身體”等,勸慰喪家節哀順便,保重身體。
吊唁
一、吊唁要遵守的原則:
守時——可以提前到場等候
莊重——態度和表情保持嚴肅
二、吊唁的禮儀
1、 不宜打電話吊唁。
2、 不得穿著艷色的服裝參加葬禮。
3、 喧嘩或中途退場,是對逝者及家屬的不尊重。
當面去吊唁,一定要記得帶上你的禮物和問候,而且一定要根據情況送去不同的禮物。那些高齡的老人故去,安安靜靜的因為“老”而去世的。這種情況是任何人都無能為力的,故而,這類悲傷會減輕一些。另外一些就是“哀喪”,這些死亡一般都是由于意外造成的,例如:車禍、疾病等,總之是年紀很輕就去世的,這是最令人悲傷的。
不過,喪事總歸是一種悲痛的事情,在吊唁的時候要顯示出悲傷的情緒,更要說些安慰當事人的話。關懷及安慰對于亡者的親屬很必要,一些過當的舉動例如嚎啕大哭應避免,在措辭上也應注意,作為慰問語一般可以說,“這次事情真令我悲痛,請節哀順便?!薄斑@次事情太突然了,衷心表示哀悼,請保重身體?!?/p>
喪事時忌諱使用“死”、“慘”等使人聯想到不幸的詞匯;葬禮會場是肅穆的,吊唁者言辭應收斂,高談闊論、嬉笑打鬧都是對亡者及家屬的不敬,說話壓低聲音,舉止輕緩穩重,才能顯出您的誠意和風度。葬禮本身的凝重感和沉痛氛圍,要求人們言行格外謹慎,如果細節上稍有不注意就可能給亡者家屬的身心造成傷害,所以千萬不敢有所懈怠。
那么出席葬禮究竟怎樣做才最得體?一句話:慎言慎行。以下這幾點規矩您可要謹記:參加葬禮或吊唁活動時,男女均應穿黑、藍等深色服裝,男士可內穿白色或暗色襯衣,女士不應涂抹口紅,不戴鮮艷的圍巾,盡量避免佩戴飾物,如需要可考慮白珍珠或素色飾品,避免佩戴黃金。
三、吊唁的禮物選擇,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參加葬禮的時候送的禮物需要選擇哪些,都有什么講究呢?
1。在追悼會上人們常常送的就是一些禮金,這是一種約定俗稱的交往禮物,又是你的一份心意,畢竟在開追悼會的時候總是需要花費和開銷的,你的禮金能夠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記得,這個禮金千萬不能用紅紙包裝,最好用白色或素色紙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寫上“奠儀”、“帛金”之類的黑字并署名。
2。挽幛、挽軸、挽額也稱禮幛,題詞不拘形式,通常以四字為多,多是直寫,橫寫的稱“挽額”。
3。祭奠禮品如贈送香燭紙錢、鞭炮、“三牲”、果品之類的祭祀用品,并隨祭品附送禮單帖。
4?;ㄈ蚧ɑ@。鮮花或紙花均可,上寫有挽帶,有上下款,上款寫對死者的稱謂和極簡短的悼詞,表示對死者的懷念。不過送的花也有些講究,因為每種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總的來說送追悼的花,主要以黃色和白色為主,千萬不要送那些過于鮮艷的花。能送的花主要有:
?。?)秋菊和白菊扎在一起表示肅穆哀悼。
?。?)白菊表示真實的哀悼。
?。?)翠菊表示追念和哀悼。
?。?)黃色和白色的康乃馨表留戀之意,讓逝者走好。
?。?)白色大麗花可布置靈堂、靈車,寄托哀思。
?。?)白百合在印度寓意對亡靈的哀悼。
5. 國家級葬禮禮儀
喪事,指人死后殮葬、哀悼等事情。新中國成立前,喪事煩瑣,講究封建禮儀,主要過程為:送終 長輩絕氣前,晚輩守在身旁,直到咽氣,謂之“送終”。更衣 死者在彌留之際,脫下舊衣,更換壽衣,用白線扎腿,根數與卒年齡相等。根據不同的身份和對方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禮標準。根據親疏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行禮標準。行禮的時候不論是誰都應該要脫帽行禮,就是免冠。
6. 葬禮的禮儀
葬禮磕頭的習慣,因地域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磕法講究也不一樣。
東北的習慣是:跪拜,在靈堂內跪拜一般是磕四個頭,逝世之子女在靈位四周,來人后,別人磕幾個頭,逝世著子女必須回應幾個頭,所謂代表長輩回禮(一般是長孫代為謝禮,直屬男性和直屬女性。)。
不知道別的地方磕幾個頭,有三個的還有四的,那里的禮儀是磕四個頭,含義為神三鬼四,給神仙磕頭三個,給鬼磕頭四個.在靈棚內(也就是出殯前搭建的靈棚,不是靈堂。也可以不搭建,地方一般比較固定,每個村落都有固定的地方。)
7. 中國傳統葬禮
葬禮是人生中與誕生禮、成人禮、婚禮并列的四大禮儀之一,傳統喪禮一般有一下程序:
1 移尸:確認老人已經死亡,可將其遺體移到廳堂或靈堂中。
2 報喪:死者家人在親人去世之后,應該盡快通過各種渠道通知好友,通知方式可以是電話或者是親自登門通報。
3 整容: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頭發,換上比較整潔的衣服。
4 訃告:用訃告的形式向親友鄰居進行通報。
5 追悼會:一般在喪家所設的靈堂里舉行。
8. 中國的葬禮儀式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并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尸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尸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尸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弊?,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后停柩于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吊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制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F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挽詞或挽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挽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后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后,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并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于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挽歌詩》三首。后世的挽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都t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后,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現在實行的是火葬.
9. 中國式的葬禮
答:參加葬禮吃飯,是因為吃飯的那些人,除了去世的人的親人、親戚以外,都是前去幫忙處理喪事的。
一般情況下,從人去世到舉辦葬禮、出殯,至少得有兩天的時間。兩天,甚至三天的時間,人不吃飯肯定是不行的。
為什么人去世后,得過兩、三天才出殯呢?這是因為,去世的人其親屬、親戚不可能都居住在他的附近,有的在外省,必須等他們來了之后,才能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