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人的就餐禮儀
法國餐桌禮儀
邀請別人以及應邀參加宴會都是建立和諧友好的關系的重要方式。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法國商務人士在飯店用午餐,然而在荷蘭和英國,80%以上的商務人士都是在辦公桌前狼吞虎咽的吃個三明治就算是午餐了。據調查,將近一半的英國人和德國人認為商務午餐是浪費時間,而70%的法國人則認為這是談判業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法國,進餐是有固定的一些禮節的。西方許多國家的進餐時的禮節都是來自于法國的,所以訪問者應該注意其中關鍵的一些禮節。
早餐通常是咖啡和面包卷,但是美國式的營養早餐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法國人所采用。
商務午餐通常要持續兩到三個小時,并且要喝許多的酒。在某些國家的文化當中,倒酒的時候倒滿到杯沿是慷慨大方的表示,但是在法國,以及歐洲的其他國家,還有在北美,當你給對方倒酒的時候,只要倒到杯子的三分之二即可。直到餐后甜點上來之后才可以談論商務話題,除非主人一方先提出這個話題。
在巴黎以外的地方,應邀參加別人家里舉行的宴會是比較常見的。在接到類似邀請的時候,一定要接受,并且比事先約定的時間晚十五分鐘左右到達。在參加宴會的時候,你應該給女主人帶什么禮物呢?也許帶鮮花并不是最好的選擇:女主人也許沒有時間來為你找合適尺寸的花瓶。而且你需要注意,花的數目應該是單數(但是不能是十三支?。?,不要帶菊花(除非參加葬禮),不要帶紅玫瑰(大家會猜想你和女主人有不正當的關系),也不要帶黃顏色的花(這表明主人與其他人有不正當的關系)。把酒作為禮物也不太好。帶一瓶普通的廉價葡萄酒只會降低你自己的身份。但如果帶一瓶高級的酒的話,又會被人認為帶有嘲笑主人藏酒不夠的意味。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帶一盒你所能買到的最好的巧克力作為禮物。等到主人邀請你進門之后你再進去。等到主人提出之后,男士們才可以脫去外套。等主人開始用餐的時候,客人們才能開始進餐。如果你習慣于把手放在膝蓋上的話,在這里千萬不要這樣。因為別人會相互詢問你把手放在桌子底下干些什么。
吃沙拉的時候,不要用刀切生菜,而是用你的餐叉把它折疊成小塊。用刀把水果皮去掉,用餐叉來吃。用兩份干酪是不禮貌的,尤其不要把干酪切成小片。
2. 法國人餐桌禮儀
盤點奇葩的餐桌禮儀
1、不要用手碰到任何食物
在智利,用手碰食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表現。是的,甚至是薯條!而在巴西亦是如此,披薩和漢堡通常都是用刀叉吃的。
2、別想著AA制
在法國,AA制被看成不懂人情世故。要么就請客,不然就等別人買單吧。
3、吃東西時砸吧嘴
在日本,吃面喝湯極其尋常,發出嘖嘖聲是對廚師食物的肯定。越大聲越好!你還可以直接端起湯碗來喝湯——調羹反而用的不多。另外,千萬別把筷子交叉,舔筷子或是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飯中間。這在日本以及其他亞洲國家包括中國,都是極其粗魯的表現。
4、面包只是食具
在法國,你完全可以用兩只手吃飯——用刀叉或者是叉子夾面包。面包在這里并不是開胃菜——而是幫助把食物弄到叉子上面的工具。吃面包的時候,慢慢的撕下,千萬別直接對著面包咬。不用的時候,面包是放在桌子或是桌布上的,別放在盤子里。
5、用手吃飯
在墨西哥,用刀叉吃飯是十分勢利的表現。
6、只用右手吃飯
左撇子對不住啦——在印度、中東以及非洲某些地區,用左手吃飯是不衛生的表現。
7、不要要芝士
在意大利,如果沒有給你提供芝士,千萬別去要。在披薩上放入多余的芝士會被看成是一個詛咒--如果放在海鮮上就更糟了。
8、不要用叉子把食物放在嘴里
在泰國,一般都是用調羹吃東西,用筷子都是很奇怪的——會被看成沒有教養。
9、記得打嗝和讓桌子亂糟糟的
在中國,打嗝可以體現你的滿意,以及對廚藝的贊賞。桌子弄的亂糟糟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別忘了再盛一點食物,這樣主人們就會知道給你們提供的食物夠分量了。
10、不要要鹽或胡椒粉
在葡萄牙,如果桌子上沒有鹽和胡椒粉,千萬別要。這會被看成是對廚師調味技巧的挑釁。
11、不要帶著黃花去吃飯
在保加利亞,黃花意味著仇恨。(我們希望)應該不是你想傳達的信息。
3. 法國人的就餐禮儀是什么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于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吻: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見面行吻面禮,但各地區吻的次數不等。大多數地方吻兩次,男士之間不須行吻面禮,他們只要握手就行了;女士只有在不認識對方的情況下才握手,否則一天中第一次見面和道別時都要吻對方。通過這種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然親近了很多。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采用貼臉或臉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槎Y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莊嚴神圣的色彩?;槎Y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楹蟠笱缳e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并辦理公證?;榧s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辇g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后,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后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商務禮儀:在法國從事商務活動宜穿保守式西裝,訪問公私單位,絕對要預約。在法國,禮節上要求你把自己的身份列在名片上,客人在拜訪并參加晚宴的前夕,總是喜歡送花給主人。 法國商人保守而正式,尤其是在某些較小城市,你得表現得格外正式,處處勿忘握手,多握幾次更好,別問對方家事。 送禮:法國人喜愛花,生活中離不開花,特別是探親訪友,應約赴會時,總要帶上一束美麗的鮮花,人們在拜訪或參加晚宴的前夕,總是送鮮花給主人。切記不要送菊花,因為法國(或其他法語區),菊花代表哀傷,只有在葬禮上才送菊花。黃色的花,象征夫妻間的不忠貞,千萬別送。另外也忌擺菊花、牡丹花及紙花,在法國,康乃馨被視為不祥的花朵。 吃飯:法國人幾乎從不請朋友下館子,他們請客總是在自己家里,只有用自己親自烹調的手藝才能表示對朋友的誠意。你要是帶點小禮物去,他們會很樂意收下,當面打開時還要稱贊禮物如何之受歡迎,說他們有點虛偽也不算過份,反正你心里聽著受用就行了。如是你請客,他們到時總要遲到個一刻鐘半小時,這是尊重主人的表現:不要來得太早以致弄得人家措手不及。當然有人一遲就晚到一小時,你就不得不擔心他們是否根本忘了這個茬兒。無論如何,晚到比早到別人家更有禮貌是普遍的原則?!? 飯桌上他們天南海北地談,一點不亞于中國的侃爺。不同的是,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主人一旦看到有人置身談話之外,會特別提起一些能讓他感興趣的話頭,以不致讓任何人落單。這樣一頓飯下來,少說也得要三、四個小時。如是晚餐,吃到最后,大家自然是哈欠連天。你留的時間越長,越說明你在主人家過得愉快。 主人挽留的信號是總找出些話題來,如他們開始不接話茬,你就得想著該打道回府了。就算你說了要動身,主人仍會繼續找出些無關的話來說,為的是不讓客人感到突兀,給你足夠的時間準備起身。甚至有時從說要走到真正離開會有一小時之差,這也體現主人的好客并給你依依不舍的感覺。
4. 法國人吃西餐的禮儀
典型的法國菜:包括前菜(通常是冷盤或熱湯)、主菜、奶酪,然后是甜點。 用餐禮儀: l) 千萬別只用右手拿叉子而空著餐刀不用,這是很不地道的用餐方式。帶殼的食物可以用手。 2) 吃飯時,應該把兩手放在餐桌上,不能放在桌子下面。這其實是舊時的習俗,過去,人們不信任所宴請的賓客,久而久之形成了這個傳統。 3) 一般吃面包和牛油是不用盤子的,人們把面包放在餐盤旁,必要的時候才會放在盤里。只有在高檔餐廳吃飯,人們才會用面包去蘸牛油或其他醬吃。 4) 餐巾應該平放在膝蓋上,吃海鮮的時候可以圍系在脖子上。 5) 最后,初次和法國人交流時,盡量說些輕松的話題如度假和飲食,而政治、宗教等嚴肅話題要注意避免。 小費:賬單中一般都已包含服務費,但如果我們對餐廳服務很滿意的話,仍可留下一點小費。 法國是一個浪漫的國度,也是一個美食大國,一個講究優雅的國度,對大多數不甚了解西餐禮儀的中國人來,法國用餐規矩顯得頗為繁瑣。 選用酒杯 如果你面前放著四個杯子,不要隨便拿起哪只就用,要知道其中的區分。 大杯用于盛水,人們不用它來干杯。因此,干杯時不能舉這個大杯。 中杯用于盛紅葡萄酒,小杯用于盛白葡萄酒,細長杯子用來盛香檳酒。 飲酒、水、飲料時應注意事項 在飲用杯中物時,應先將口中咀嚼物咽下,然后將刀、叉在盤中放成八字形或交叉,再用餐巾紙將嘴唇擦拭干凈。然后再喝酒、水等。 在喝酒、水等時,中國人習慣舉杯仰頭痛飲,一口喝光。而在西方這卻恰恰是應避免的。最文明的方式在西方是頭保持平直、一口口啜飲。喝到底時,杯中總還是留一點酒。 在喝飲料、湯、酒、水等時,不要用嘴唇吸出聲音來,而應一口一口地輕輕喝。 在祝酒時,總是由主人或是地位、身份最高者倡議。 在握杯時,應一手抓滿杯子,不要在擎杯時翹起小指或其它手指。 使用刀叉 如在用餐時要放下刀叉,應將其放在盤子兩邊,刀與叉子頭向內。 如用完了餐(即使盤中仍有剩余食物),應把刀叉平行斜放入盤中,叉齒朝下。叉離自己近、刀離自己遠。 在將盤中食物推到叉上去時,應使用面包,而不要用刀去推。 不要始終拿著刀,也不要刀朝上。而要在切好食物后,便放下刀,讓刀放在盤子平行的右側,然后使用叉吃。 注意,如果不知該怎么正確使用刀叉時,就看別人如何做,依樣畫葫蘆。 在有許多刀叉排列在桌上時,使用規則也是每次使用最外側的刀與叉。 在使用刀時,應刀刃向下、食指按在刀脊上切割。 食用面包 將面包放在自己左面小盤中。在食用面包時,是不用刀去切割面包的,而是用手撕下一塊一塊面包,然后再放入嘴中。因此,人們也不用嘴去直接咬面包,除非是三明治。 如果要將黃油涂上面包,應是用手一塊塊撕下面包,然后一小塊一小塊涂。不要一下子將整個面包涂滿。當然在早餐時,可以在一長條半片棍子面包上涂上黃油、果醬。但在正餐中就不能這樣了。 種種注意事項 除了用手撕面包吃外,其它食物都用刀、叉、匙子來吃。 食用生菜不用刀去切割,只用叉的邊緣去切割。 盤中最好不要留下剩余食品。當然也不用“涮”得很干凈。 使用餐巾時,應將其平攤在膝蓋上。用完餐后略一疊就留在桌旁好了。不能將其完全疊好,也不能將其揉成一團扔在桌上。 在西餐桌上很少用牙簽,因此最好不用。 萬一打翻酒杯等,不用大驚小怪,只說一聲道歉便可。到用餐結束后再道歉一聲更好。 如要吐出嘴中硬核、魚刺等,不要直接吐在手上,而要用叉接好去放在盤子邊緣。 吃東西時,用叉將食物取起放入口中,而不要低頭用嘴去接近食物。
5. 法國人就餐禮儀故事
我忙得很,只能和你談幾樁重要的事。你素來有兩個習慣:
1.一是到別人家里,進了屋子,脫了大衣,卻留著絲圍巾;
2.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褲袋里。這兩件都不合西洋的禮貌。圍巾必須和大衣一同脫在衣帽間,不穿大衣時,也要除去圍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褲袋里更無禮貌,切忌切忌!何況還要使衣服走樣,你所來往的圈子特別是有教養的圈子,一舉一動務須特別留意。
3.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這種規矩成了習慣,一輩子都有好處。在飯桌上,兩手不拿刀叉時,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擱在自己腿上或膝蓋上。你只要留心別的有教養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盤下,叮叮當當的!
4.出臺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溫和,切勿像過去那樣太嚴肅。這與群眾情緒大有關系,應及時注意。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靜些,表情自然會和緩。
5.總而言之,你要學習的不僅僅在音樂,還要在舉動、態度、禮貌各方面吸收別人的長處。這些,我在留學的時代是極注意的;否則,我對你們也不會從小就管這管那,在各種禮節,儀態方面跟你們煩了。
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瑣,而要想到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滿、更受人歡喜!”
年已八旬的傅聰,依舊風度翩翩、氣度不凡。造就這些的,絕不僅僅是才華,當然少不了來自骨子里的禮儀規訓和教養。正如傅雷在家書中所寫,所有這些的要求,“都是要使你更完滿、更受人歡喜
6. 法國人的用餐禮儀
英國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圣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圣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準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采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并組閣,向議會負責。英國陪審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已經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組成部分了。從價值選擇來看,不難發現,這實際上也是人為地將法理與情理結合在一起的制度設計。法律固然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但“法有限而情無窮”的固有矛盾從未消失過;法官固然是精通法律的,但存在著機械執法、無視情理的可能性。來自社會的陪審員們雖然不懂法律,卻懂社會情理。一個人難以代表復雜的社會心理,但來自方方面面的12個人應當說差不多了。知曉情理的陪審團和精通法理的法官結合在一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巧妙的組合。這不等于詬病沒有陪審團的訴訟模式,更不等于說不設陪審制度就必然會出現情與法的沖突。那么多大陸法系國家都沒有陪審團,定然有別的結合方式,比如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理念應是相近的,即剛性之法和柔性之理的統籌兼顧。有一點還需注意,情理是柔性的和不具體的,但吸納情理的途徑和范圍應是剛性的和具體的,嚴防情對法的隨意侵蝕。
歐洲宮廷禮儀
一、一般禮儀
1.鞠躬禮
鞠躬禮系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行禮時須脫帽,右手(如右手持物可用左手)握住帽前檐中央將帽取下。右手垂下后身體對正,用立正姿勢,雙目注視受禮者,身體上部向前傾斜約十五度,爾后恢復原狀。脫帽時所用之手和敬禮方向相反,即向左邊的人敬禮,以右手脫帽;向右邊的人敬禮,以左手脫帽。
2.點頭禮
點頭禮系同級或平輩間的禮節,也須脫帽。如在路上行走間相遇,可在行進中施禮;如在路上遇見長官或長者,則須立正行鞠躬禮,但長官對部下或長者對幼者的答禮,可在行走中點頭答之或伸右手或手觸帽檐答之。
3.舉手注目禮
舉手注目禮系軍人禮節。敬禮時舉右手,手指伸直并齊,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掌微向外,上臂與肩齊高,兩眼注視對方,待對方答禮后方可將手放下,對長官或長者每次見面都應照常行禮。
4.握手禮
握手禮是歐美最常見的禮節,在世界許多國家都通行。行禮時距對方約一步,上身稍前傾,伸右手,四指并齊,拇指與之分開伸向受禮者。飯店客房服務中須注意,客人先伸手時,方能握之,切忌一腳門里一腳門外與人握手,尤忌四人交叉握手。和初次見面的女人通常不握手,只行鞠躬禮。同男人握手越緊,表示友情越深,和女人握手則須輕些。
5.吻手禮
吻手禮是流行于歐美上層社會的一種禮節。和上流社會貴族婦女或夫人見面,若女方先伸出手做下垂式,則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之。但女方如不伸手,則不吻。行吻手禮時,若女方身份地位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后,再握手吻之。此項禮節英法社會最重視。
6.接吻禮
接吻禮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朋友、夫妻之間表示親昵、愛撫的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輕吻一下。遇到高興的時候,或有喜事或悲傷的時候,一般也行接吻禮,表示親熱和慰問。
7.擁抱禮
擁抱禮是歐美各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他們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同時進行。
二.就餐禮儀
法國人就餐非常講究禮儀,一般用長條型餐桌,男女主人各坐餐桌兩頭,家中其他成員或客人在餐桌兩旁按從女主人一側向男主人一側重要程度遞減方式排列,餐具使用各種不同形狀的餐刀、叉子和勺子,用餐盤就餐,桌面上只能存在一道菜,撤去前一道才能上第二道,但餐具根據本次用餐情況全部擺放到就餐人餐盤 兩側,從外到里使用。一般第一道菜是開胃濃湯(soupe),然后是冷盤(hors-d`?uvre),接著才是主菜 (plat de résistance),最后是甜點(dessert),面包隨時取用,比英美人消耗多。餐前喝利口酒,餐中水產和禽類菜配干白葡萄酒。肉類菜配干紅葡萄酒,法國人消耗葡萄酒較多,幾乎每餐必備,和英美法律也不同,未成年人也允許飲用葡萄酒。到法國人家中作客,則不能像到英美人家中作客一樣,用一瓶酒和鮮花作禮物,等于諷刺主人家沒有足夠的酒,只能用一盒巧克力做禮物。法國人的就餐禮儀已經成為西方宴會的經典模式。
法國餐館以其豪華的禮儀和風味著稱,世界各大城市中最豪華昂貴的餐館幾乎都是法國餐館,曾有英國人抱怨說:乘協和式飛機從倫敦去巴黎吃一頓飯,再乘機返回,所有旅費加到一起,也比在倫敦的法國餐館吃一頓飯便宜。
法國是世界著名的飲食文化大國,在法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色美食。由于法國人相當地重視美食,所以吃法國菜時所需要的餐具也是非常多的。
1、肉類料理排餐的吃法
(1)從左邊開始切。
法國料理中所使用的肉有牛、豬、羊、雞、鴨等等,種類相當多,又依調理方式分為燒、烤、蒸、煮等各式各樣。一打開菜單,烤小羊排、烤鴨、燜牛肉等等各樣的肉類料理名稱琳瑯滿目地排列在一起,而且吃法千奇百樣,令人垂涎三尺。
首先必須記住的是排餐的用餐方法。排餐可說是自古至今的肉類料理代表,排餐的吃法自然也就成為其他肉類料理的基本形式,所以最好下點功夫研究。點用牛排時,首先服務生會詢問燒烤程度,可依你所喜歡的料理方式供應。
用餐時,以叉子從左側將肉叉住,再用刀沿著叉子的右側將肉切開,如切下的肉無法
一口吃下,可直接用刀子再切小一些,切開剛好一口大小的肉,然后直接以叉子送人口中。
(2)重點在于利用刀壓住肉時的力度。
為了輕松地將肉切開,首先就要松肩膀,并確實用叉子把肉叉住。再以刀輕輕地慢慢地前后移動。用力點是在將刀伸出去的時候,而不是將刀拉回時。
(3)將取得的調味醬放在盤子內側。
點排餐時,會附帶一杯調味醬。在正式的場合中,調味醬應是自行取用,而非麻煩服務生服務。
首先將調味醬缽拿到盤子旁邊,以湯勺取醬料時要注意不要滴到桌巾。調味醬不可以直接淋在牛排上,應取適當的量放在盤子的內側,再將肉切成一口大小蘸醬料吃。調味醬的量約以兩湯匙為最適量。取完調味醬后,將湯勺放在調味醬缽的側邊,并傳給下一個人。
(4)不可一開始就將肉全部切成一塊一塊的,否則好吃的肉汁就會全部流出來了。如果用叉子叉住肉的左側卻從肉的右側開始切;會很難將肉切開。因左手拿叉子,所以從左
側開始切才是基本。
千萬不要從右側開始切。如果太用力切,在切開時會因與盤子碰撞而發出很大的聲音。身體向前傾的姿勢很難使用刀子。
(5)點綴的蔬菜也要全部吃完,放在牛排旁邊的蔬菜不只是為了裝飾,同時也是基于營養均衡的考慮而添加的。國人大都會把水芹留下,如果不是真的不愛吃,最好不要剩下。
利用湯取醬料并放在餐盤內側,放在旁邊的蔬菜與肉互相交替著吃完。
三.宮廷禮儀
中世紀時期貴族禮儀基本是法國人和法國宮廷倡導,并為其他各個宮廷所普遍效仿的。
貴族無論是敵是友,在見面時候必須相互致意,男子(如果不穿全身鎧甲)規定為左手扶右胸,右手脫帽,身體稍微前躬同時點頭。女子規定為雙腿略微曲膝同時兩手稍提裙擺兩側,點頭致意。雙方如若在馬背上,男子禮節不變,女子只需點頭。
男子如若全身鎧甲,只要未上馬就必須脫帽、左手按右胸同時點頭致意(不必躬身,因為中世紀全身重型鎧甲胸與腰是一體的,不可能讓你彎下腰去)。如若在馬上,不必脫帽也不必按胸,只點頭即可。另外騎馬的男貴族遇見站著的貴族,如果對方是比自己爵位高或者是女性,男性貴族只要未著鎧甲就必須下馬行禮。 如果騎馬人穿著鎧甲,只需點頭致敬即可。
所有情況下行禮時,武器尖頭必須指向地面,(出鞘的刀劍可以不放歸鞘內但必須尖端向地),有帶弓箭者則必須將箭放歸箭盒內、右手挽弓才能行禮。
當時禮節還不允許吻女士的手。貴族晉見國王和王后禮儀中才有吻手:貴族單膝跪下,低頭吻國王、王后的手表示崇敬。國王和一般貴族見到負責本國教務的紅衣主教時也吻手:他們躬身吻主教左手中指佩帶的表示主教身份的大寶石戒指(這種戒指每個主教都有,為教廷欽賜)中世紀吃飯時候必須主人先入坐,客人才能入坐,主人有義務提議喝第一杯酒,第一杯酒之后,主客就可以相互敬酒了.中世紀客人和主人都不允許身穿全 套鎧甲入席,鐵手套、上臂甲、前臂甲和前后胸甲以及頭盔都不可以穿著進入飯廳,因為這樣的穿戴明顯表示自己在防備周圍有暗殺,是一種對他人名譽公然的冒犯。不過武器是可以帶的。胃口越好,主人越認為舉辦的宴會獲得了成功。邊吃邊說和邊喝邊說都是允許的(17世紀之后就漸漸認為是不禮貌的),敬一次酒雙方 必須干杯到底,沒有現在稍微抿一口的說法。吃飯過程中可以賓主雙方歌唱,但禁止大聲喧嘩,如果有吵架鬧事現象,不論責任在誰,客人應當立即退席。用餐完畢,客人必須用語言向主人表示感謝款待,退席時候客人行本人在上一段提到的全套禮節致敬。
教堂禮拜彌撒時,按宮廷地位和爵位尊卑順序進入教堂,地位爵位相同的話,則男士要比女士優先,年長者比年輕者優先。聽完彌撒,男士有義務為任何女士捧圣水,出門順序仍按爵位和年齡順序排列,但地位和爵位相同時,女士優先。
與他人的任何爭執都可以請自己的好朋友向對方要求圓滿解釋,如對方拒絕提供解釋或解釋讓你不滿意,則你可以提議決斗;對方此時如果意識到錯誤,可以主動公開承認錯誤,決斗就此取消;對方如果不打算認錯,則必須參加決斗。埋伏在路邊暗殺對方是不允許和不光彩的。只有貴族和教士兩個階層有權利提出決 斗,貴族和教士不能向比騎士低的階層提出決斗(候補騎士、商人、農民、工匠、市民、無爵位的小地主都是這樣的階層),貴族也不能主動向教士提出決斗,只有教士向貴族提議決斗(這樣的情況下,教士方面會派十字軍里的騎士代表教士參加決斗)。
決斗雙方必須使用同樣武器,這樣作為決斗應戰方,對方有決定 使用何種武器的權利。決斗時只要一方已經無力戰斗或主動放棄抵抗,另一方就可宣布獲勝。因為決斗一般關系著自己家門的名譽,所以敗方常常明知無力戰斗也會硬撐,直到戰死。
騎士禮儀
即騎士階層的儀式和禮節。騎士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必然以其特殊的禮儀將自身與其他階層區別開來。尤其是禮儀中的儀式部分,在騎士制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禮儀是社會觀念的反映,中世紀西歐占主流的思想是基督教,因此在騎士禮儀及騎士觀念中留下了深深的基督教印記。
(一)騎士之子洗禮儀式。 按封建法律傳統,騎士身份是可以繼承的。因此,騎士的兒子尤其是長子,在一出生時就具有了騎士候選人的資格,于是形成了騎士之子初生時的洗禮儀式。該儀式一般分三個過程。世俗洗浴。騎士之子一出生,立刻在其父親的指揮下對嬰兒進行洗浴,這是出于讓騎士父親回想起很久以前他身為騎士候選人時的誓言。浴畢,嬰兒被以雙手并于身體兩側、雙腿并攏的姿勢縛住并包裹,其上覆以華美的長袍。宗教洗禮。這種洗禮不僅是使嬰兒成為一名基督徒,更重要的是,“當他被從神圣的洗禮盤中抱起時,他不僅成了一名基督徒,而且在其內心深處已成為基督教騎士 ?!?注:布瑞福德·B·布魯頓:《中世紀騎士與騎士制度》,第297頁。)宗教洗禮之后,舉行包括諸如唱歌、跳舞、宴會、游藝等慶典活動,馬上比武大會也經常為騎士的新生兒召開,參加活動者往往贈給該嬰兒以禮物。
(二)騎士侍童成為騎士侍從儀式 立志成為騎士的少年在14歲時要舉行一種儀式,獲取成為騎士侍從的身份。騎士侍從是有實力的騎士的隨從,無論在戰時還是平時,騎士侍從總要伴于主騎士左右。事實上,按照與主人的親密程度、職責大小,侍從又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其級別分為:貼身侍從、典禮侍從、餐桌侍從、酒會侍從、配膳侍從,等等。騎士侍童成為騎士侍從的儀式一般是這樣的:少年由其父親領至神父面前,他們每人手中拿著一根神圣的小蠟燭。神父為將由少年單獨擁有的劍和腰帶祈禱、祝福。隨后,為他佩帶上象征騎士侍從身份的劍。
(三)騎士授予儀式 騎士授予儀式是確認騎士身份的儀式。在騎士縱橫的整個中世紀時代,它一直是騎士制度中具有權威性的儀式,成為每一名騎士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關于騎士授予儀式,已有文較詳談及,在此不再贅述。 需要指出的是,該儀式的舉行時間除了在一些基督教節日、朝圣或貴族家庭中進行重大活動時之外,還有兩種情況:一是在戰役前或激戰后,該種情況在14、15世紀屢見不鮮。例如1337年,英法戰爭即將爆發時,英方在3月11日為20名騎士舉行了授予儀式。二是國王或大封建主在旅途過程中。這種情況的第一次記載發生在1354年9 月31日,查爾斯四世授予弗朗西斯為騎士。當時,德皇騎在馬上,用手拍著佛朗西斯的脖子說:“成為一名好騎士,忠于帝國”。然后,兩名查爾斯的隨從貴族為他安上了馬刺(注:理查德·巴伯:《騎士與騎士制度》,第41、42頁。)。
如果說騎士的各種儀式是騎士制度規范化的一部分,那么,騎士禮節則是騎士制度生活化的一部分,這涉及騎士的衣食住行。例如,騎士要穿著整潔,在領主及貴婦面前保持禮數;站時不要抓撓身體或倚靠著柱子;在讓他坐下前不要坐下,騎士侍從不允許與一個騎士共同入座,即使這個騎士是他的父親也不行;用餐時“不能用肉直接去蘸鹽碟里的鹽,不能把鼻涕擦在桌布上,不能用小刀剔牙”;出行時“要高貴莊重地走路,不得向動物投擲樹枝或石塊,不得喚狗咬人,要禮貌待人”;平時“要參加教堂里的宗教活動,要俠媚婦女,要服從主人的命令”(注:約瑟夫·斯瑞:《中世紀詞典》(Jospe.R.Strayer,Dictionary of the Middle Ages),紐約1982年版,第660、661頁。),等等。雖然涉及這方面的史料更加模糊而破碎,但我們仍能從近代以來的西方禮節中窺其一斑。由此可見,盡管騎士的儀式、禮節有著世俗的成分,但人們更多體驗到的是基督教氣息。宗教性滲透到騎士的生活之中,極大地影響了騎士階層的思想觀念?!耙粋€人如果不是基督徒,沒有接受過洗禮就不能成為騎士”;“沒有信仰,你就不能很好地履行騎士的義務”(注:萊昂·高梯:《騎士制度》(Leon Gautier.Chivalry),紐約1968年版,第10頁。)。
因此,宗教熱忱在騎士制度的盛行時期大行其道,騎士被冠以基督教騎士之名。一批騎士之花如一度隸屬于教皇的條頓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圣殿騎士團成為騎士的楷模??傊?,通過對有形的制度層面的梳理,筆者認為,中世紀西歐騎士制度是指以軍事采邑為基礎、以騎士服役為表征、以基督教為指導思想、以中小封建主統治為本質的騎士階層所特有的組織制度、法律規范、道德準則、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的總稱。中世紀時期貴族禮儀基本是法國人和法國宮廷倡導,并為其他各個宮廷所普遍效仿的。
十二、十三世紀后,隨著貴族和騎士融合,開始形成明確的貴族之間等級,要成為貴族必須成為騎士,等級性和集團性明顯。騎士必須是騎士的后裔,這種差距和其他階層的集團拉大,使得貴族具有了明顯的封閉性,且貴族內部也分出了不同的登記,表現出不同的權勢:
公爵,此稱號授予部落首領,為一地的統治者,仍有政治、經濟、法律和權利,這些人行為往往決定很多人的命運,他們僅為名義上的歸附。
侯爵,大都為邊防長官,是由國家派為邊境地區的長官負責數郡的統治,這些人大都出身于當地的大家族,為半獨立力量,可任命當地官員。
伯爵,是地方的行政長官,如郡首,由國王任命,時間長久后也成為半獨立狀態。公爵的委任者也稱伯爵,其權利甚大,尤其代表公爵時,常常由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成為統治者,如在英國建立安茹王朝的安茹伯爵,以及法國的香檳伯爵等。
以上三種貴族為高等貴族,均擁有大量的領土,能實行獨立或者半獨立的統治。
子爵,起初為高級貴族的侍從或是助手,帶其處理事物和司法案件。高級貴族不在場時可獨立行使其權利,到后來開始建造城堡,形成小統治中心。
男爵,大都與軍隊相連,以服軍役為條件從國王那里領取土地奉養土地的騎士首領,一位男爵最少擁有40~50個騎士領(一個騎士領是指供養一個騎士所需的土地面積)。
貴族的特征也反映在其它各個社會生活方面。
衣食住行方面:衣服的顏色、款式均以法律規定,非貴族者不得穿金戴銀,不能穿絲絨、毛皮衣服。農民只能穿黑、灰兩色,貴族可以追求華美,是當時服裝改革的推動者;但當時的服裝上仍然有不少缺陷,如無襯衣、睡衣,且男女衣服樣式區別不大。在飲食上,有限制和經濟實力兩種區別。如野味:孔雀、鹿肉、天鵝屬于限制方面;而因為野味氣味大,當時的儲藏技術的落后,令得從東方而來的長途運輸香料可與黃金等值,成為當時貴族的專利。在居住方面,中世紀貴族為土地貴族,他們衣服土地而生,在莊園中心地帶有貴族的住宅,但主人不會長??;另一處則為代表權勢之地的城堡,起初是皇家特權,一般建立在山上,是易守難攻之地,一防衛性為主且代表權勢,不追求舒適,內部潮濕、陰暗;城堡的作用眾多,不僅是貴族家族的居住地和社交場所,也是在戰亂時周圍居民的避難場所。
婚姻家庭狀況:中世紀貴族的婚姻為政治婚姻,貴族結婚的目的是為了延續后代和加強貴族家族之間的聯系。一樁婚姻可結成聯盟,化解矛盾。所以貴族長子更多考慮政治方面的因素,而無繼承權的次子則考慮經濟利益,所以當時追求寡婦就成為了一種習俗。因為中世紀無自由戀愛,婚姻都由父母、家族安排,所以雖然那個時候的婦女地位較低,但是貴婦人卻是例外。她們都具有雙重角色,一方面而言是賢妻良母,擔負相夫教子,料理家族事物的責任;另一方面又是羅曼蒂克的典型,成為騎士所追逐的對象和崇拜理想;她們所帶表的是純潔、高貴和愛情的理想。當時的貴族家庭是一個意義上擴大的家庭,包括仆人、傭人和依附者,即窮親戚、寄養者和騎士等,如果一個人可以住入貴族家中滿一年零一天,就可成為此家庭中正式成員,因而貴族城堡中事物繁多。當時的家庭是以父權制為中心,但當時的寄養制,使得子女和親生父母的感情很淡薄。
貴族在中世紀社會中屬于上層,所以各個方面都有特征,比如貴族只與貴族聯系,生活習俗固定、聯系固定,在封閉集團內大家共有貴族意識,并通過外部法令使其確立,使階層固定,與其他階層形成明顯的界限。
到了中世紀的中期,貴族集團的意識明顯,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首先,貴族有意識的和自由人劃分界限。成為貴族不僅僅是財產上的要求,還必須經過授封儀式,越來越嚴格,使得貴族只能在貴族兒女身上產生,且授封只有國王才能進行,成為貴族的條件變得日益苛刻。
其次,貴族開始更加注重譜系,其中不能有模糊之處。貴族還開始采用族徽,這一標志的起源和戰爭有關,當時交戰的雙方習慣以一特殊標記來分清敵我,后來就漸漸演變為貴族之徽。
然后,作為貴族在職業上也和其他人有嚴格區別,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大都與戰爭相聯系。當時的社會一般把工作類型分為作戰者、祈禱者(教會)和勞動者(農民),作戰是騎士、貴族的特權也是地位的象征。
最后,貴族的生活方式、觀念都和其他階層有所不同,他們崇尚忠誠、浪漫、風度。其榮譽不受玷污。
貴族本身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階層,但是其中也有流動,尤其是到了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和社會上成分流動的增加,中世紀晚期也開始有下曾人加入這一行列。他們有的通過婚姻方式,因為貴族集團內部男女比例失調,出現低等家族和貴族的聯姻;有的是因為在皇室和貴族中服役,表現出色而受封貴族稱號;還有的是經濟富有者憑借經濟實力而上升為貴族。同時,也出現了無土地、破落的貴族,族徽成為貧窮的象征